沈阳咨询策划协会
Shenyang Consulting & Plann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首页 > 活动风采 > 文章详情
【央媒看沈阳】“沈水之阳”逐梦大东北(来源:农民日报)
来源: | 作者:协会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25-02-10 | 808 次浏览 | 分享到:

酸菜是辽宁省沈阳市的传统美食,历史悠久,每家每户的腌制口味各有特色,但整个产业面临着标准升级和现代化转型的问题。如今,沈阳新民市的酸菜产业再造重塑,酸菜产业园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具有10万级GMP智能化生产车间投入运营,首批酸菜产品被合作企业预购一空。

当前,位于新民市陶家屯镇的新民市酸菜产业园正按照“一中心五基地”(酸菜食品科技研发孵化中心、白菜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基地、白菜种植基地、酸菜腌制基地、酸菜加工基地和酸菜食品生产基地)的布局进行建设,全部建成投产后,腌制酸菜能力将达到每年3亿斤。

这是沈阳市传统农业产业经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全链式升级成为现代产业的生动实践,是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应用场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辽宁省委提出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目标,沈阳市以争当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排头兵为己任,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供给保障有力、科技装备先进、产业体系完善、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

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丰富食物供给,建好大基地

东北地区被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使命。辽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而沈阳是辽宁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沈阳市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由于拥有50台(套)农机具,其中包括免耕播种机、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装备,法库县依牛堡子镇崔家屯村的雨田谷物种植家庭农场一家3口人就种了5200多亩地,其中包括3600亩大豆。农场负责人崔兴震负责家庭农场运营发展工作,妻子杜翠杰负责农业物资库存及收支管理等,女儿崔景琦负责财务管理和新技术学习应用等。

雨田谷物种植家庭农场按照“稳产量、扩大豆、增油料”的发展思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带动镇村集体经济和周边农户发展,吸收家庭妇女50人务工,人均增收8000元,辐射带动全县种植大豆2万多亩,每亩增收150元以上。通过种植大豆固氮等方式提升地力,次年种植玉米每亩可增收10%以上,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康平县小城子镇金鹏汇农机专业合作社,2024年流转土地1200余亩,承担康平县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区建设。合作社负责人杨如福介绍:“我们采用‘灭茬+旋耕+深松联合作业模式’进行土壤深松;选择耐密品种,选用4行玉米精播机精量播种。”经过测产,示范区亩保苗3400株,平均产量697.84公斤/亩,每亩增产75.49公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沈阳市坚持量质并重,健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确保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生态有改善。通过强化良种赋能、强化良技示范、强化良机增效,聚焦水稻、玉米等产能提升最迫切、单产提升潜力最大的关键作物,大力提升单产水平。

沈阳得名于“沈水之阳”,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地处北纬42度的农作物种植“黄金带”。粮食产量和蔬菜、肉蛋奶、淡水鱼总产量居全省首位,粮食播种面积全省最大。2023年,一产增加值增长5%,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设施农业25.2万亩,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18.4万吨;肉类产量60.4万吨,禽蛋产量15.9万吨;牛奶产量32.8万吨,全省第一;淡水水产品产量23.2万吨,居东北首位。

年屠宰10万头肉牛的现代化厂房在沈阳市辽中区满都户镇拔地而起,加工车间的温度全年都保持在12摄氏度,“如果温度太高,牛肉容易变紫,温度太低也不行,要确保牛肉的新鲜度。”东北牛都沈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骏介绍。辽中区以建设国家级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聚焦肉牛产业链加工环节效益不高的短板,实施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实施年屠宰10万头肉牛及深加工项目,建成后深加工肉牛产品种类将达到500个,提升肉牛产业价值链,带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稳定的供应基地。

沈阳华泰渔业有限公司通过创建国家级淡水鱼繁育示范区,成为东北地区淡水鱼种质保存、良种选育、优质亲本培育和苗种供应基地和中心。可辐射带动养殖户2000户以上,帮助养殖户提高经济收入,使淡水鱼养殖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乡村振兴和当地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农产品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华泰公司所在的前当堡镇,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有养殖水面积2万多亩,年产各类淡水鱼3万多吨。为解决农民卖鱼难问题,有效促进当地淡水养殖业发展,1999年前当堡镇政府开工建设鲜鱼批发市场。截至2023年末,前当堡鲜鱼批发市场实现淡水鱼销售40万吨,销售额40亿元。市场的建成不仅促进了本地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拉动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十几个省市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前当堡鲜鱼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北方淡水鱼销售集散地,是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全国水产品20强市场。

沈阳市共6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除了前当堡鲜鱼批发市场,还有沈阳市粮食批发市场、沈阳塔湾北行农贸市场、沈阳盛发菜果批发有限公司、沈阳水产批发市场、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其中沈阳市粮食批发市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粮食现货交易市场,沈阳塔湾北行农贸市场已成为东北最大的鲜活海水产品交易市场。这6家批发市场在沈阳市乃至全国农产品稳产保供稳价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依托农业农村资源优势,提升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等五大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质增效行动,打造龙头企业“新雁阵”——

围绕五大产业链,建强大企业

沈阳本土成长起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4省区都建有生产基地,其下属企业沈阳信昌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每年收购大量水稻,周边农户依托信昌的一体化产供销模式敢于大量种植优质水稻,2023年企业收购辽宁省水稻近17万吨,按照每户10亩地(产量6.5吨)计算,总共带动26153户,直接带动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

公司的大米生产线可以实现日处理水稻2100吨,是目前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大米加工车间。信昌公司主管生产的负责人孙景阳介绍,在原料收购上,企业积极收购当地优质大米、玉米,通过发挥产业链优势,开展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引导种植结构优化等多渠道带动农户种植优质水稻和鲜食玉米,整个新民市水稻种植优质品率提高3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

信昌公司始终坚持把提升粮源质量、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中国好粮油”的突破口,重点推进优质粮源基地建设,探索绿色粮食种植模式,实现优质粮源基地面积、产量快速增长。

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在全球畜牧业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农牧食品企业,1995年4月创立,拥有饲料及饲料原料贸易、肉禽产业化、生猪养殖三大核心业务,同时涉猎动物药品、养殖设备、国际事业、宠物诊疗及食品加工等相关领域。如今禾丰旗下已拥有200余家下属公司,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在尼泊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7个国家投资建设20余座工厂。

2008年,禾丰进军肉禽产业化,目前公司肉禽板块产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在农村延续“公司+基地+农户+技术+加工+销售”的经营模式,向农户提供鸡雏、饲料、全程技术服务、肉鸡回收及销售,并对农场实施“九统一”的标准化管理。

2023年,禾丰在辽宁屠宰了6.5亿羽白羽肉鸡,通过600个农场带动了9600名农民工就业。合算下来,每只白羽肉鸡可以为一名农民带来1.22元的收入。禾丰积极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推动产业进乡村、农户进企业,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民营企业力量。

禾丰的成功实践是沈阳市肉鸡产业科技赋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沈阳市大力推进畜禽加工与饲料加工领域的智能化改造,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加速产业升级换代。目前,全市多家大型养殖企业已广泛应用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推动了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沈阳这些年重点发展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五大产业链。为提升五大产业链发展核心竞争力,强化“链长+链主+专班”机制,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稻米产业链发展国家粳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沈北新区、辽中区、新民市稻米加工园。蔬菜产业链建强新民全产业链示范县,发展腌制、烘干等深加工项目,打造省道107沿线(新民至辽中段)蔬菜生产集聚区。畜牧产业链推进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融合发展,80%以上生猪屠宰能力集中到大型屠宰企业。渔业产业链建强沈北新区、辽中区、新民市等苗种繁育、成鱼养殖、鱼用饲料加工基地,培育休闲渔业项目。花卉产业链“抓两端、带中间”,建设优质君子兰种苗繁育中心和花卉交易集散中心,扩大“辽中玫瑰”品牌影响力,培育“沈阳君子兰”等区域公用品牌。

出台贷款贴息等政策,做大做强稻米加工、肉牛屠宰、饲料、豆制品等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十月稻田、福来食品等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育种等科技型企业。到2025年,全市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0家、市级龙头企业200家。

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建设大产业

沈阳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工业基础牢固、门类齐全,在国民经济行业41个大类中拥有37个。农产品加工业也蓬勃发展,食品产业四链同构、链园共建、量质并举、速效同增,重点围绕畜牧业、渔业、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和酒、饮料、饲料、速食速冻食品等8大重点产业领域,特医食品、预制菜、休闲食品等N个新赛道、新领域,推动食品产业链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成为制造业第三大支柱产业。

南京盐水鸭闻名大江南北,殊不知南京市场上销售的高端鸭类产品,多数来自沈阳康平县。目前,康平县政府联合沈阳佳合食品有限公司在小城子镇建设36栋高标准鸭舍,投产后一栋一茬就能养鸭1万只,在产能增加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

成立于2018年的沈阳佳合食品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就形成年屠宰加工3600万只肉鸭、生产2160吨鸭血及3600吨羽绒的生产加工能力。沈阳佳合已成为康平县省级农产品加工聚集区骨干企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8亿元左右,占聚集区总营业收入或产值1/3以上。公司以保价收购县域饲料原料方式带动农户1.5万户,以“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带动养殖基地600个、养殖户5000户以上。

沈阳佳合总经理马行民表示,公司将继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不断开发生产各类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探索群众参与致富途径,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领头雁”作用,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康平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位于康平朝阳工业园东侧和西侧,属于辽宁康平经济开发区“四大”功能园区之一,总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以发展粮油、果蔬、畜禽、食用菌等加工业为重点,力争将集聚区打造成辽北农产品加工基地。入驻企业12家,代表企业有恒生生物、佳合食品、康平牧原、新望农牧等。2024年1月至10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5.5%。

沈北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起步较早,成立于2002年1月,园区面积89平方公里,形成“4+5+2”11条细分赛道。即:粮油、肉禽、饲料、乳制品4条优势产业链,休闲食品、预制食品、调味品、酒水饮料制品、食品添加剂5条优势赛道,功能食品、宠物食品2条新赛道。园区入驻规上企业77家,其中,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10家,国家及省级龙头企业26家;代表企业有东亚种业、禾丰食品、越秀辉山、中街冰点城、阿雷食品等。沈北辉山园区是全省唯一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也是东北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沈阳已形成了“5+2+1”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沈北、辽中、新民、法库、康平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浑南植物油产业园、于洪特色产品产业园,苏家屯东北食品科技产业园),配套沈阳副食集团、毅都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创建新民全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建好新民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新民市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典型县,建成一批国家级白羽肉鸡、良种奶牛、肉牛等优势农业产业集群项目,持续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规模化发展,到2030年,预计产值突破2000亿元。

沈阳市通过建设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在辽宁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中勇当排头兵,让“中国碗”装上更多“辽宁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